曾经一件难求的"中产神裤",如今却在北美Z世代眼中沦为"妈妈品牌"
lululemon最近交出的成绩单,令市场大失所望。2025年第二季度,这家曾经的运动品牌明星企业虽然全球净营收同比增长7%至25亿美元,但其关键战场——美洲市场的可比门店销售额却下滑4%。
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危机。库存同比激增23%,远超7%的销售增速,市场担忧其将通过大幅折扣清库存,进一步侵蚀利润。
资本市场反应激烈,财报发布后lululemon股价大跌超17%。相比去年最高点,其股价已蒸发约70%。
lululemon的大本营北美市场正在失守。2025Q2,贡献了公司七成收入的北美大本营多项业务指标陷入负增长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大陆市场净营收同比增长25%,成为全球增长引擎。
lululemon首席执行官Calvin McDonald坦承第二季度在美国市场的业绩和部分产品表现未达预期。
时尚潮流的风向已悄然转变。FP Movement,这个在中文世界名不见经传的品牌,正成为lululemon在北美的"心头大患"。
在Hailey Bieber等时尚偶像的街拍中,FP Movement的萝卜裤、降落伞裤屡屡出镜。瑜伽教室里的顶流,也不再是lululemon的紧身裤。
• 象征精致、自律的生活方式
• 中产女性身份象征
• 社交媒体上的炫耀资本
• 追求舒适与包容
• 弱化身材焦虑
• Z世代眼中的"妈妈品牌"
2024年,FP Movement销售额同比增长34%,门店总数已达63家。母公司管理层直言"门店利润丰厚",将在北美开设300家门店。
宽松廓形正在取代紧身设计成为新宠。据Edited监测,今年一季度紧身裤在运动下装的货盘占比,相比2022年跌去了8.2个百分点。
而宽松造型的裤子走俏,Levi's、Free People的高管近期都提到,宽松裤卖得很好。
曾经象征着精致、自律的紧身裤,在Z世代眼中已过于刻意。他们会嘲讽穿紧身裤的人为"上世纪50年代婴儿潮的一员"。
lululemon面临的不仅是审美风向的改变,还有来自各路竞争者的围攻。今年6月,lululemon将Costco旗下品牌Kirkland告上法庭,指责其销售仿制品。
但提告后,无数美国网友开始涌入Costco,疯狂寻找平替款,热门款式被一抢而空。有消费者甚至扬言要为此"去办Costco会员卡"。
从云淡风轻到严防死守,背后正是lululemon竞争力的流失。随着面料、工艺不再是独家秘密,lululemon正被不同类型的竞争者层层包围。
销售额同比增长 34%
门店总数已达63家,计划扩张至300家
深受Z世代和明星青睐
社交媒体曝光率持续攀升
获得软银4亿美元投资
男士运动服领域增长迅速
性价比极高的平替产品
lululemon诉讼反而提升其知名度
除了外部环境的挑战,lululemon自身的发展策略也加速了品牌坠落。其核心的Align、Scuba等几个系列,多年都不改设计。
好不容易改款,也是创新有限,如今年新推出的Align No Line,仅仅是隐去了中间缝线,没能让审美疲劳的消费者眼前一亮。
• 核心系列多年不改设计
• 创新有限,仅做微小调整
• 在消费者节衣缩食时逆势涨价
• 受新关税政策影响成本上升
• 转向更具性价比的替代品
• 追求舒适宽松的设计风格
• 品牌忠诚度下降
• 预算分配给多个竞争品牌
在消费者节衣缩食的当下,lululemon还逆势涨价了。其在越南、中国的主要产地受到新关税政策的重创,"被迫"提高了部分商品价格。
而据Earnest Analytics公布的2024年信用卡数据,lululemon的客户在Alo的消费额达到660美元,比他们在lululemon的消费额高了60美元。
这一数据表明,lululemon的忠实客户正在将更多预算分配给竞争对手。
从温哥华一家小型设计工作室到全球运动品牌巨头,lululemon曾凭借精准定位和社群营销征服了北美中产女性。但如今,在北美Z世代眼中,它正在失去光环。
面对残酷的市场变化,lululemon试图自救:密集上新,扩大热汗活动规模。但在品牌形象固化、产品创新乏力的现实面前,这些努力至今效果不彰。
当生活方式转向,品牌价值便随之崩塌。曾经象征着精致、自律生活方式的lululemon,如今在北美年轻人眼中已沦为"妈妈品牌",这一形象转变的背后,是消费趋势、社会情绪和竞争格局的多重变化。
lululemon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暂时掩盖了北美市场的危机,但如果不能及时应对核心市场的根本性挑战,这个瑜伽服巨头的前路将充满坎坷。